资讯详情

骨性地包天掩饰性正畸的案例

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不会飞 上传提供
发布时间:2024-10-13 17:10:44 纠错/删除

骨性地包天掩饰性正畸的案例

骨性地包天掩饰性正畸的案例

在口腔正畸过程中,一些患者由于颌骨畸形,常伴有颅面不美观,但又不愿意接受矫正治疗。通过正畸矫治,对颌骨、面部进行矫治后,使颌骨及面部与牙列之间的比例发生明显的改变,改善了面型和颜面轮廓,对颜面畸形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在本例患者中,正畸治疗过程中用到了上颌扩展器(U1)和上颌导板(U2)两种矫治工具。

下前牙唇侧为Ⅲ类磨牙关系,下后牙为Ⅱ类磨牙关系。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足。腭盖高2.20 mm (正常为3 mm~4 mm)。

头颅侧位片显示:上颌骨长度13.38 mm (正常为14~15 mm)、下颌骨长度12.96 mm (正常为13~14 mm)、鼻尖高度3.65 mm (正常为3.26~3.55 mm)、下切牙唇倾6.34°(正常为4.19~5.27°)、上磨牙唇倾13.46°(正常为26.70°~27.45°)。鼻尖位置较高(9.4°/22mm2,正常为9.9°/13.52°)。鼻唇角较小(18°±5°)。

通过头颅侧位片对患者上颌骨、面部发育进行评估,发现患者的面部发育不足,可以通过正畸矫治改善其面部形态。

1病例资料

患者,女,20岁,因“地包天”于2009年6月在我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。初诊时,患者来院时表现出明显的地包天。治疗前头颅侧位片显示:下颌第一磨牙未萌出;下颌前突表现明显,上下前牙唇倾4.62 mm;下颌中切牙未萌出;上颌中切牙未萌出;下颌第二磨牙为Ⅱ类磨牙关系。治疗前头颅侧位片显示: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出;下颌骨较长(13 mm);鼻尖处的高度明显低于正常水平(6 mm)。

2矫治过程

2.1术前诊断:①面中部凹陷。

②下颌骨低平。

2.2治疗方案:①佩戴U1上颌扩展器,扩弓,扩大腭盖高度,使下前牙前移至正常位置。

②在下前牙位置用导板使上前牙、下磨牙前移至正常位置,上前牙唇侧覆盖0.78 mm (正常为0.81 mm),下磨牙唇倾0.61°(正常为0.59°)。

2.3疗程:②疗程约6个月(图2)。

2.4效果评估:治疗前和治疗后头颅侧位片结果显示上颌骨明显向上移动。治疗前面部轮廓不协调,后牙弓小,下颌后缩。经过矫治后上下颌明显对称,面部轮廓协调、美观,鼻尖位置达到正常位置(图3)。

3讨论

患者面形基本正常,但下唇位置较低,鼻尖位置较高。由于患者下颌骨发育不足,致使下颌发育过度而下颌骨较小。面形表现为鼻唇角过小,面部较为狭长,显得下颌相对于面部较大。导致患者的面形与牙列不协调,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矫治时需要将下前牙唇侧关闭,下前牙将位于唇侧的牙槽关闭以达到矫正的目的。

网站提醒和声明
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非“质丽网”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/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、虚假信息、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。
回到顶部
展开